锅炉女工
2007-04-13 19:311440
▲“大个儿”朱江萍只能借着昏暗的安全作业灯光,用她们特制的工具伸进水冷壁关的缝隙中,将原油燃烧后的焦灰一点点一点刮下来。清灰工具与管壁摩擦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的焦灰包围在她的周围。给这热水炉清灰,她还可以直起身来。倘若是蒸汽锅炉,她们只能弓着腰干活了。
景运锅炉女子班是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12人小集体。这个班在东营市一个偏远的胜利油田单位职工聚居区内。她们担负着小区450户居民和驻地厂区近5万平方米的冬季供暖与维修服务任务。
普通是说,她们平均年龄几近40岁,爱说爱笑、热情似火。锅炉队的烟囱顶上有一个喜鹊窝,冬天里呼呼的北风声中,也能听见它们的叫声。她们也像那烟囱上的喜鹊一样,总能用家乡的歌曲、笑声应对所有的困难。她们爱美也爱逛街,结伴购物也乐此不疲。
不平凡之处是她们像男人一样钻炉膛、爬锅筒,在2米多高的供暖管线上爬上爬下、检修阀门、保养管线;她们都有责任心,在十多年的司炉岗位上,“燃烧”自己,温暖他人,曾荣获“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等称号。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女工们陆续随以前所在单位——原中国石油部运输一、三公司近3000人的石油服务队伍,从南疆搬迁到胜利油田参加孤东油田会战。后来在距市区十几公里的地方设立家属区,她们就在那里烧起了锅炉。丈夫长年不在家,她们在家里既要照顾孩子,还要做好锅炉队的工作。供暖期,她们专心致志地把炉火烧旺,送温暖到居民家中。供暖结束,她们就钻进锅炉、烟道,整日与焦灰打交道。
今年4月,当人们告别寒冬,尽享春日和风暖阳时,女子班的姐妹们却穿着连体衣,系着毛巾,戴着自制的加厚口罩和安全帽,钻进漆黑冰冷的炉膛,去清除积存了一冬的炉灰和油焦。
这里的积灰不是普通的灰,而是原油经过燃烧后,附着在炉膛墙体、管子上的极为细小的粉尘。清除时,灰渣“沙沙”脱落,四下飞扬,膛内顷刻粉尘弥漫,十分呛人。几个回合之后,汗水就会把粉尘粘在她们的额头和手臂上,奇痒难耐。时间稍长,胸口上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喘不过气。等她们从锅炉内出来后,一个个都变成了“黑人”。
锅筒除锈是比清除炉灰和油焦更累的工作。她们蜷缩在直径1米、长近4米的锅筒里,用钢丝刷、小铲子、锯条和棉纱等工具,将壁上的铁锈、水垢以及入孔壁上的石棉板垫片清理干净。
而在密不通风、直径仅半米、近30米长的烟道里,她们只能弓着腰干活。她们往往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出来时,工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贴在身上。打开系得很紧的领子,一层层灰尘也不知什么时候粘满了皮肤。鼻孔下和鼻翼两侧都是厚厚的积尘,不打上一两遍肥皂休想洗净。
据班长李霞讲,这班姐妹干起活来有股不知哪来的劲儿,只要进入炉膛,她们总会一直把活儿干完才出来。
锅炉本体检修是一项又脏又累的工作,人们这样形象地描述检修人员“远看是要饭的(检修人员手里要提着清灰的袋子或桶),近看像背炭的(有时满身满脸煤黑),仔细一看是锅炉检修的”。尽管如此,景运女子班的姐妹们却没有退缩,而是一干十余载,无怨无悔。
▲进出炉膛的锅门离地面至少有1米,且只能容身一人,姐妹们只能相互帮助进出。
▲姐妹们蜷缩在直径大约1米的烟道内清灰。
▲张义容、韦芳玉、朱江萍站在她们负责的“三好”锅炉前。由于清灰是一个相当耗费体力的活儿,她们在毫不通风的炉膛内一直要大口呼吸,因此焦灰在她们的口罩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洗尽灰尘,换上干净的工服,三个人漂漂亮亮,焕然一新。
▲“儿子乖!妈妈要上班啦!”她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孩子所有的安慰几乎一样。
▲工作结束,她们在水龙头下洗去脸上、手上的灰尘,换上自己的衣服,赶快回家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