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秸杆变废为宝
2007-06-04 08:031420
又到夏收季节,本是欢歌笑语的时候,可是却让人笑不起来唱不起来。媒体不时有报道农民烧秸杆影响交通的消息,不是高速路临时封闭,就是飞机起降延误,或者发生车毁人亡的悲惨事故。这种状况,几乎年年如此,丰收连着警钟比翼双飞。
我国现有十五亿亩耕地,农作物秸杆年产量超过六亿吨。其中稻草1.8亿吨
,玉米2.2亿吨,小麦1.1亿吨,加上甘薯蔓、油菜秸、大豆秸、甘蔗梢、高粱秸、花生秧及壳等产出的秸秆量都超过千万吨,这个数字无疑十分惊人。其中80%约5亿吨的秸秆基本上都是被被烧掉的。多年来,秸杆处理已成为农民和基层政府的一道难题。川西平原,过去每年夏收和秋收之后田野里都是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安徽、河南等产粮大省,这个时候的田野景象也是大同小异。
面对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社会公害,农民不是不想放弃,基层政府也不是不想管,关键是放弃不了,管不了。不烧,你让农民把堆积如山的秸杆拿去干什么?要管,政府把秸杆收起来又有什么用?靠行政措施也解决不了,秸杆的处理的确是一个两难问题。
其实,各级政府在秸杆的处理上也花费了不少心思。比如,推广秸秆制炭新技术,利用秸秆生产煤气及腐殖酸复混肥,利用秸秆生产轻质内﹑外墙板,利用秸杆发电,动员纸厂下乡走村大量收购等。但都因为量少面窄、周期长、技术复杂、规模小而难以推广,收效甚微。
说来说去,如何把秸杆变废为宝才是关键。国家能把飞船送上天,这么高精尖的科学技术都能攻克,处理一个小小的秸杆就这么难吗?
笔者以为,这还是重视不够造成的。比如说秸秆发电在欧洲早已发展成熟,现成技术,秸秆电厂是很容易建起的。秸秆电厂与常规火电厂最大的差别在于锅炉。目前国内已投产秸秆发电项目都是使用的进口锅炉设备,价格昂贵,发电厂单位造价高,经济效益差。加上国家对秸秆发电的上网价格基本限死了,使得投资者的投资力度受到限制。如果国家重视,在政策上放宽,在技术上组织力量攻关,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一个省有这么一个厂,基本上就可以解决秸杆的去留问题了。
变秸杆为宝的科学途径很多,但是需要高度重视,需要作为利国利民的大事来抓,需要组织,需要投入,需要攻关,然后把一个方便可行的好方法尽快拿出来。变秸秆为宝的意义重大,对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推动新农村建设,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