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情首页 频道列表

AI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智”与“竞”中前行

2025-04-21 11:12230

站在去年产销均超过1200万辆的新台阶上,有人会问,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有增长空间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25年首季报,正在给出答案——

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我国新能源汽车延续高增长态势的同时,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彰显汽车产业活力,印证中国经济发展韧性。

靠什么支撑这样的增速?

固然离不开政策支持、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以及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厚积薄发。与此同时,记者调研了解到,节节攀升的市场数据背后,AI和智能化技术正成为汽车新基因,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以“智”提“质”。

AI入驻智能生产线——

近日,走进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数百架机械臂精准起舞,在线AI视觉检测覆盖热成像模具温度监控等20多个场景、70余个工位,智慧终端屏幕上的排产数据“吹响号角”,平均每60秒就有一辆新车从这里下线;

在数千公里外的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近100项人工智能应用全面上线,AI智能质检系统仅需0.01秒,就能完成冲压过程单张影像数据资料的分析,肉眼无法发现的微小缝隙也无所遁形,确保零部件以最优状态进入下一道工序。

汽车生产车间装上了“智慧大脑”,生产效率实现大幅提升。走进更多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可以发现,数据“脉搏”正强劲跃动:

吉利星睿智算中心每秒102亿亿次的算力,可支持数百万在线车辆实时智算需求;长安汽车与阿里云共建的智算平台,每天训练的自动驾驶里程数超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AI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对全产业链的重构。

AI焕新智能座舱——

“打开空调”“摇下车窗”,这样简单的语音指令,在当下已经略显过时。如今,多模态的大模型进入智能座舱,带来更自然、更丰富的人机交互体验。

能识别20种方言和混合语序指令,会捕捉情绪,舱内摄像头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及时预警疲劳驾驶……AI让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进化成具备情感交互的“智能伙伴”,一台“聪明”的车,正在变得更“懂你”。

当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城等超20家车企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奔驰宣布将ChatGPT技术深度整合,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纷纷将发展战略锚定为“AI汽车公司”,人们更加笃定,在这场新的较量中,没有一方敢迟疑。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AI技术,正迅速向新能源汽车渗透,以强大的动力推动汽车产业加速智能化。”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说,汽车产品、汽车企业和汽车产业都正在被AI重新定义,AI驱动将成为未来汽车企业的底层竞争力。

今天,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警示等辅助驾驶系统正为用户带来更轻松的驾驶体验。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L2级)的乘用车新车销售占比已达57.3%。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行业竞争的焦点已从价格转向智能化,车企需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在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Momenta)首席执行官曹旭东看来,国内外资本在智能化领域增加投入,能够吸引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并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加速全产业链发展。“我们选择把‘狼来了’的压力转化为‘良性竞争’的动力,借助市场势能获得更好发展。”

始终拥有破浪前行的勇气,也坚定敞开合作共赢的大门。

今年3月,一则宝马将与华为合作开发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应用生态的消息备受关注。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说,宝马在中国拥有约460家本土供应商伙伴,面向智能时代,宝马正加速推进与中国伙伴的研发合作,围绕AI等前沿技术展开紧密合作。

“一批创新型ICT高科技企业进入汽车行业,正带来相互赋能的无限可能,也为我们增添极大的发展信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告诉记者,抓住AI时代颠覆性创新的时间窗口,紧密协同,才是汽车工业的未来之路。

但硬币也有另外一面。部分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夸大为“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埋下安全隐患;一些驾驶员过度相信技术,开启“智驾”功能后发生安全事故绝非个例……

必须牢记的是,安全是智能技术应用的“黄金”标准,也是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针对动力电池的要求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提出开展充分的测试验证,明确系统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技术突破和市场推动,也亟需制度保障与行业自律共同发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说,给予创新必要的成长空间,同时构建协同有序、规范透明的行业生态,才能推动汽车智能化迈向更光明的未来。


暖东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处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多地声明!“微风发电项目”骗局
近日,继安徽多地发布《关于微风发电项目的郑重声明》后,山东、河南也相继发布反诈声明。声明指出近期,泰安市发改委接到多起群

0评论2024-11-044841

新能源成电企对外投资项目最多领域 ——2022年占比约58%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亚太电协大会新闻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电力领域,中国主

0评论2023-07-181227

全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11.8万公里
近日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国内油气企业加大勘探开发投资约3700亿元,同比增长约19%,其中,勘探投

0评论2023-07-25785

新能源工程机械发展迅速 中国企业抢先机
锚定电动化,中国企业抢先机今年以来,全球工程机械产品电动化趋势日益凸显。数据显示,1至5月,全行业共销售电动装载机806台,

0评论2023-06-15761

电力运行安全稳定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2022年,省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稳住经济大盘、惠企解难纾困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电价政策调节作用,释放政

0评论2023-01-04748

电力运行安全稳定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2022年,省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稳住经济大盘、惠企解难纾困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电价政策调节作用,释放政

0评论2023-01-04634

资源环境领域五份报告表明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

0评论2023-01-03562

西藏:大力发展新能源保障民生用电
春寒料峭、风吹不止,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体感冰冷。旭日东升,高原朝霞洒落草原,26岁的格桑旺拉跟4名同事

0评论2023-03-24420

资源环境领域五份报告表明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

0评论2023-01-04367

长江干流梯级电站顶峰保供 溪洛渡水电站10年发电超5600亿度
今年7月以来,全国多地迎来持续性高温天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记者从三峡集团获悉,溪洛渡水电站15日迎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10周

0评论2023-07-1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