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期炉”到“151天”
——包头一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纪实
刘盛良 刘燕萍 吕如飞
4月7日3:50分,包头一电厂#10循环流化床锅炉停炉大修,一个新的记录载入包一安全生产史册,该炉连续运行151天,在国内循环流化床锅炉创下了长周期连续运行优异成绩。
对于煤粉炉,‘151天’只是一个寻常的安全周期,但了解和接触过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人,都会惊叹这一骄人的成绩,而创造这一骄人成绩的包一人,在三年内,却经历了从“星期炉”到“季度炉”、再到“151天”的艰难磨练。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2005年,追寻包一员工改造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足迹。
直面“星期炉”
2005年7月,包头第一热电厂#10循环流化床锅炉投入运行。循环流化床锅炉是近年来国内推广应用的新型发电锅炉,由于燃烧充分,热值利用高,加之先进的电除尘配套,环境污染极低,因此,国家政策给以优惠,鼓励建设该型锅炉。但是,从目前国内投产的循环流化床机组运行情况看,普遍存在承压部件磨损严重,锅炉缺陷较多,难以维持长周期稳定运行,有的员工形象地称作“星期炉”( 即运行一星期左右就得停炉检修)。早在2005年4月份,包一第一台循环流化床锅炉(即#9炉)投产,包一员工深深领教了“星期炉” 的羁绊,长则十几天,短则五六天,小修、抢修一个接着一个,检修时间远远大于运行时间,发电量受到严重制约,“星期炉”的无奈困扰着包头一电厂。
面对这样的现状,厂部、厂党委在全厂开展“加强作风建设,攻克技术难关”活动,生产部先后派出多名生产干部到外地学习、考察。锅炉车间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对运行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一场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在包一展开。
突破“季度炉”
2006年5月,投产仅10个月的#10循环流化床锅炉被迫进行大修,在这次大修中,对集中反映出来的浇注料开裂、脱落,风帽吹损,水冷壁磨损等主要缺陷进行改造。
原防磨浇注料抗磨性差,投运后时间不长,浇注料开裂、剥蚀,致使浇注料段的水冷壁管外露,造成水冷壁管磨损泄漏。在这次大修中,原浇注料部分砸掉,重新敷设了具有高强度抗磨性的可塑浇注料,增强了浇注料的抗磨性、导热性,很好地保护了水冷壁。
炉床布风板风帽原来采用的倒“L ”型,风帽吹损严重,风帽损毁后使流化风在炉内不规则流动,严重加剧水冷壁的磨损。经过考察、论证,风帽由倒“L”型改成“双侧箭头型”。运行后证明,该型风帽相对磨损较弱,大大改善了流化风质量。
对于水冷壁管磨损,不合格管材一律割掉,重新更换了耐磨厚壁管材,防磨人员对炉膛承压管逐根测厚,磨损点精心补焊打磨。重度磨损区域的水冷壁管,作了防磨喷涂,有效地减轻了水冷壁管的磨损。
经过这次改造性大修,主要缺陷得到了解决,投运后,平均运行周期基本可以稳定在60~90天。“星期炉”的帽子被一电人远远地甩到了一边,连续运行一个季度成为现实。
改造性大修后,冷渣器排渣不畅成为制约安全生产的又一瓶颈。经过考察,包一结合自身设备特点,创造性地把原来的风水冷渣器,改造成为风水式冷渣器与滚筒式冷渣器联合使用,较好地解决了排渣不畅的问题。经过广大员工的辛勤劳动、不懈攻关,安全运行周期稳定延长,到2007年元月3日,#10炉停炉小修,连续运行天数达到了83天,#9循环流化床锅炉还创造了127天的优异成绩。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同时,也把生产人员从繁重的检修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力创“半年炉”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一人在不懈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检修改造中,手段愈来愈成熟,经验越来越丰富。
他们从运行操作入手,修订了合理的运行数据,减少水冷壁的磨损。去年底,该厂请来西安热工院的专家对所有参与调整的风量测点进行标定,为燃烧和防磨调整提供准确依照,同时制定专门的防磨技术措施,规定各参数调整必须在规定范围内,尤其是流化风量和煤量,并尽可能调配热值高、灰份少的煤种,以减少磨损。为交流和推广这一经验,各级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并在《内蒙古电力技术》出版了专刊。
运用科学手段重抓防磨。厂金相室配合锅炉车间,对重点区域进行详细测厚,水冷壁管厚度低于规定厚度,及时进行补焊或换管,减少了运行中的磨损、泄露。
强化防磨人员责任心,提高防磨质量。每遇停炉,必定进行防磨作业。防磨小组人员,选派有责任心、技术水平高的员工担任。建立防磨考核责任制,提高防磨人员的积极性。扩大防磨区域,增加防磨次数,把防磨变为积极主动的预防。
通过种种手段,现在两台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周期可以达到2~3个月,#10炉连续运行超过百天记录实现了三次,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取得了可喜成果。“151”天,就是在包一干部员工艰苦改造,用智慧、汗水催生的又一生产佳绩。
就在#10炉进入中修之时,厂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10炉中修后,确保150天不发生临修,力争实现180天无临修”。担负着新的重任,包一员工又向新的目标发起了冲击, “半年炉”,将在一电人坚忍不拔的努力下,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