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日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其中,煤炭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5.5%,石油石化行业上升8.7%。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0.8%]
“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指出。今年我国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4%左右,而上半年能耗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速,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实现全年节能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能耗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科技水平、管理能力、消费模式以及国民素质的综合反映。因此,节约能源,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
节能首先是宏观层面的事,即国民经济结构问题,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GDP40%,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平均超过70%,印度为51.2%。发展改革委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降低约1个百分点。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能耗行业比重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行业比重低。去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0.3%。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而高能耗行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降低1.3个百分点。
通过技术进步节能的潜力也非常大。例如,我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如果每度电的供电煤耗下降10克标准煤,全国一年可少消耗2000万吨标准煤;再如节能灯,我国节能灯产量占世界90%左右,但70%以上出口,如果把现有普通白炽灯全部换成节能灯,全国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
当前,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节能管理都是薄弱环节,浪费能源、跑冒滴漏现象仍很普遍,必须通过加强管理节能。比如,我国燃煤工业锅炉的设计效率与国外差距不大,但实际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至20个百分点。通过完善管理和技术改造等措施,仅燃煤锅炉的节约潜力就有7000万吨标准煤。
建立有利于节能的体制机制,是一项迫切任务。当前,我国没有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够有效抑制不合理消费和浪费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形成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也没有形成支持节能降耗的稳定投入机制。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和保障节能。
节能法制不健全,执法主体不明确,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很普遍。要尽快把实践中、改革中形成的节能措施和有益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定和修改一批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标准体系。加强法律普及和执法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形成依法节能的良好氛围。 详细>>>
经济观察:GDP何时才能“变轻变绿”
从严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再次昭示GDP“变轻变绿”的紧迫性。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能否兑现,即将掀起的一场节能风暴,将是对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详细>>>
质疑GDP高增长背后:地方官员玩"数字游戏"?
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山东的GDP增幅是15.3%。所辖的17个地级市中,有14个市GDP增幅均在17%以上。外界舆论担心这些地市“高增长蕴藏不健康因素”。从近日山东省人大所审议的“山东省政府关于200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中发现,山东去年能源消耗总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原因是能源结构单一、高能耗行业产能增加快。
·各地能耗情况
浙江2005年GDP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浙江省7月31日发布的首份GDP能耗公报显示,2005年浙江省单位GDP能耗为每万元0.9吨标准煤,低于全国1.22吨标准煤的平均水平。
浙江已经将GDP能耗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要求各地政府“一把手”担任本地区节能降耗的“第一负责人”。而这份GDP能耗公报将引导浙江地方政府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也标志着浙江对各市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统计进入量化、公开化的阶段。
低能耗让领跑全国的“深圳速度”发生质的变化
2005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了2.52亿元国民生产总值(GDP),名列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单位GDP能耗为0.59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为889.1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60吨标准煤/万元,远远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这一“高”三“低”,表明领跑全国的“深圳速度”不再仅仅是“快”的代名词,既“好”又“省”的新内涵让它变得更加完美。
单位能耗全国最低 广东从能耗大省变为节能标兵
广东把节能降耗当作“硬指标”。3年来,广东成立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经费,颁布自主创新、节约能源等方面多项条例,并率先提出“不以GDP论英雄”,政绩考核与资源节约、宏观效益、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指标挂钩,建立新的干部绩效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