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碳达峰十大行动  生态环境建设  天津  锅炉  蒸汽锅炉  水煤浆  方快  贵州  COP27  节能降耗 

中国能源行业的国际化竞争力分析

   2006-09-17 锅炉信息网锅炉信息网1160
核心提示:当前中国能源面临多种国际化风险,面对目前的能源问题,中国有四方面风险需要规避:首先、能源的行业风险。从全球能源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能源面临多种国际化风险,面对目前的能源问题,中国有四方面风险需要规避:首先、能源的行业风险。从全球能源的发展趋势看,能源市场正走向开放化,因此对于中国可能出现的能源风险要基于市场和全球视角予以积极关注,并不断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特别要注意能源风险始终紧紧地与经济周期和价格波动联系在一起。其次,能源市场的国际化风险。矿物燃料是中国利用的主要能源资源,煤炭和石油消费目前占总能源消费量的90%以上,至2020年此比例大致也在80%左右。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达1.23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0.2%,因而中国能源市场需要防范国际风险转嫁。建议能源企业要研究采取多样化货币结算,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防范外汇风险。再次,随能源市场化的推进,能源价格与资金利率一样存在风险。从能源运输角度看,能源是一种很昂贵的产品,即便是对运输要求不高的煤炭,中国平均煤炭交货价格中运输的成本也要占到一半以上。此外,运输的限制,使能源产品的流动性非常有限,因此能源价格波动性的表现要比资金价格变化还要复杂。为防止和缓解能源价格风险,需要建立能源市场化的价格套期形成机制。最后,要避免单个能源项目的系统性风险。比如,一座火电厂既消耗煤炭,同时也消耗油品,大量煤炭还需要可靠的运输来保障。从规模化经营角度考虑,当前国家开工建设的能源生产项目规模比以往增大许多,相应也增大了项目经营风险和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一)中国基础能源:煤炭 1.煤炭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第一,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中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目前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中国能源的支柱产业,这是由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煤炭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均占2/3以上。要实现中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能源消费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中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不会改变。据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1998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到2020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9%,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2.6%,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2.2%,其中,亚洲呈较强增长势头,大部分国家年均增长3.8%左右。同时,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煤炭进口量大且逐年增加,煤炭需求增长带动了中国出口量增长。2001年,全年完成煤炭出口8590万吨,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二,同比增长46%,这种增长趋势五年内不会改变。 此外,煤炭对保证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石油资源短缺和经济对石油的严重依赖,石油所引发的能源安全问题已涉及国家安全。据资料预测,中国每年石油生产增幅为1.5%,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增幅为6%,石油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中国进口石油依存度已达40%。因此,中国政府正在大力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由于中国富煤贫油的特点,以煤代油已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中国煤炭在各种能源中占有储量优势。目前已探明的煤炭资源约8.7万亿吨,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相比较,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后备可供开采的资源严重不足,储量小而且开采成本很高。煤炭是具有竞争力的能源,煤炭在价格上相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也是目前煤炭这种“不洁净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依然占有一定比例的主要原因。 煤炭消费很有潜力。目前,中国有几十万个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燃用煤炭,多数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居民生活也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农民生活中60%以上的能源仍靠柴草,农村从使用生物能源向矿物能源转变是必然的趋势,这将进一步扩大对煤炭的需求。 第二,煤炭行业发展方向:依靠科技进步,改善传统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世界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围绕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世界各国展开了抢占经济制高点的竞争。对于中国煤炭行业这样一个以粗放式经营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大力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是改变目前落后现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中国煤炭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下。建国以来,煤炭工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路子,煤炭行业的整体技术装备过低,煤炭低技术水平开采量过大,非机械化采煤约占65%,特别是乡镇和个体煤矿大都是非机械化开采,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很低。现代科学技术为煤炭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为煤炭成为洁净能源创造了条件。目前,中国煤炭气化技术已比较成熟;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在国外已经商业化,而直接液化,美国已完成第二代技术,第三代技术正在中试。中国目前也正在进行液化煤的性能、工艺条件试验和商业化可行性研究。发电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美国开发的先进燃烧发电系统的效率将由目前的33%(平均值)提高到2015年的60%,燃料成本比现有煤粉锅炉低10%~20%,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也降低到标准的1/10。煤气化燃料电池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大幅度减少大气污染。水浆煤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目前中国的研究开发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煤炭清洁开采技术和洗选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煤的质量,减少了污染,为煤炭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传统煤炭工业已经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煤炭工业尚存在技术和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等综合竞争能力不高的问题,全国煤矿非机械化采煤占60%以上,大中型矿井生产设备老化,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乡镇煤矿生产工艺落后,破坏和浪费资源现象十分严重。同时,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煤炭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煤炭的洁净利用成为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煤变油技术的突破,可以将煤化工产品向石油化工产品方向发展,进一步生产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按照中国目前的研发水平,烯烃类石油化工的下游产品多达两三千种,而每一个新品的衍生,就是附加值的一次大提升。 节能和发展重工业并没有必然的矛盾。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肯定会导致或多或少的能耗,所以节能只能是个相对概念。降低重工业比重固然可以实现节能,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因为重工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在重工业领域实现大规模的节能。 一些关键指标显示,中国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中国每万吨GDP的能耗从1980年的4.28吨标准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吨标准煤。20年内单位产值能耗下降了64%;而同期全世界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了19%,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下降20%。 加快技术进步和发展矿山自动化专用设备是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必要保障。 第一,技术进步和先进矿山自动化专用设备加快了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拥有世界先进采煤技术和设备的国家,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电液控制的液压支架、先进的矿业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和装备,使综合机械化采煤效益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2005年,中国大中型煤矿采掘机械化水平已达到80%左右,在2005年11月14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范维唐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全面推进矿井机械化生产,努力实现煤炭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使煤矿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争取到2010年大中型煤矿采掘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因此,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发展先进专用设备,促进煤炭行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是当前煤炭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二,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矿山自动化专用设备。“九五”期间,为实施科教兴煤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国家安排煤炭企业技改投资50亿元,重点对矿井、选煤厂和劣质煤电厂等154个工程进行技术改造。“十五”期间,为促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满足煤炭工业对先进技术的要求,国家在增加对煤炭企业技改投资的同时,明确要求完善以相关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实体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提高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在涉及煤炭工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领域,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组织科技攻关。为满足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阶段的煤炭工业部门及其他行业对先进自动化专用设备的需求,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制定的《工业过程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十五”期间,工业过程自动化产业在加强技术进步的同时,要提高制造生产能力,为煤炭行业及其他工业行业提供大量自动化设备。 第三,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促进大中型现代化矿井的建设。按照煤炭工业的规划,“十五”期间要加快建设25处、年生产能力6000多万吨的矿井。随着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矿井建设将有很强的需求市场。与此同时,矿井建设对高新技术的需要也将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先进的地下特殊工程施工技术与专用装备来保证现代化矿井建设的方向。 2.中国煤炭企业的核心任务: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在市场上生产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企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在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上。中国煤炭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很低。煤炭行业至今没有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集团。2003年,原煤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大型企业不到10家,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的24%,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4%。兖州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2003年生产煤炭4560万吨,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的3.6%,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1%。而美国四家最大产煤公司2003年的产量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46.9%,其中最大的皮博迪能公司占到19%。因此中国煤炭企业规模偏低,集中度不高,不具备与国际煤炭大企业竞争的优势。 中国煤炭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远远落后于美国、澳大利亚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煤炭工业。中国煤炭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突出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效益低下,技术进步速度慢。1995年中国煤炭工业人均年产量仅为美国的2%。国有煤炭企业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高昂,在国际上竞争力很弱。 3.中国煤炭工业的出路:增强竞争优势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对于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资源比较优势的相对重要性下降了,中国的各个地区很难主要依靠资源的开发来实现现代化,在影响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各项因素中,竞争优势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比较优势的作用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够发挥。 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中国的煤炭行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储量丰富,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占世界总储量的11.02%,劳动力资源丰富,开采成本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1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的地位。但是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煤炭工业缺乏竞争优势,但人均产煤水平很低并且设备落后,管理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对于市场的反应迟缓,产品结构单一,企业规模结构严重不合理。因此,中国煤炭企业的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增强竞争优势意味着国家对产业的发展将采取优胜劣汰的战略,如果国内的某些产业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需要,将采取种种替代政策(包括从国外直接进口)。强调增强煤炭工业的竞争力,提高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中国煤炭工业提高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4.发展洁净煤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结合煤炭工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了洁净煤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技术。中国煤炭“十五”规划也明确要求实施洁净煤战略,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洁净煤技术是煤炭通向未来能源的关键技术,极具发展潜力。今后五年中国将改造和扩建220座选煤厂,投资52亿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中国煤炭洗选产业将面临飞跃发展,这为企业提供的先进选煤技术与装备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第一,发展洁净煤技术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改善环境,减少污染。据专家测算,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造成中国经济损失总量达到GDP的2%以上。通过发展洁净煤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商品煤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二是节省运力。煤炭能源作为大宗货物,在中国每年的货物运输量中名列前茅。 2002~2004年,因运力紧张,煤炭运输出现困难,部分地域煤炭消费企业因煤炭能源不能及时到货而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通过洁净煤技术,如煤炭洗选、煤炭气化等进行煤炭加工和转化,可以大幅度减少煤炭流通环节,节省运力,降低企业能源消耗成本。三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中国存在着严重能效过低的现状,能源效率仅为31.2%,与发达国家相差约10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通过洁净煤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发展成本。 第二,洁净煤技术产业化过程为相关企业创造了一个巨大市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大量开采和低效利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元。对此,1995年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洁净煤推广应用领导小组,批准了洁净煤技术的2010年发展规划。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洁净煤市场。 必须从实际出发,实施煤炭的清洁利用。在能源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煤炭必然将退出一些使用领域,但是煤在中国能源中的地位仍然将十分重要。目前中国煤炭的使用技术和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差距,是中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中,煤炭的利用,首先要解决相应的环境污染问题。 从世界能源系统的发展趋势看,未来煤炭的主要用途径仍然是发电。在有天然气可以利用的地方,天然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可以达到更高的发电效率,也有更好的环保性能。但是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燃煤电厂仍然可以做到清洁发电,效率的提高也还有较大余地。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煤的清洁利用首先要解决的是落实目前直接燃煤的大气污染问题。其中,燃煤电厂的脱硫问题应该首先予以解决。煤炭的气化和液化有可能作为远期技术储备。有必要认真分析比较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和将煤炭转换成液体燃料后再用于发电的效率、环境影响以及经济性。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还将有很大的竞争力。 5.煤炭景气度有望继续攀升 煤炭作为中国的基础能源,在中国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其他能源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向好,下游产业快速发展带来对煤炭产品的旺盛需求,中国煤炭工业经济运行将保持稳步向上的态势。在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企业技术及装备水平和减轻煤炭企业负担等多项积极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煤炭产业正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煤炭产品的市场需求在较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状况和相关下游行业发展的影响,属于典型的需求拉动型市场。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下游产业是中国主要的煤炭消费行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与煤炭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电力和冶金是煤炭消费的重头,其中发电用动力煤约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60%,而钢铁行业等冶金用煤约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20%。可以预测中国在21世纪前20年煤炭市场会持续发展。 (二)中国核心能源:石油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显现出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的特征,导致国内石油储量的严重不足和新需求的大幅增加,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随着石油对外依存程度逐年提高,中国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日益增强。有关专家测算,石油价格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会使中国GDP增幅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同时石油价格全年每上涨10美元,中国消费物价指数(CPI)将因此提高0.4%。结果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提高了工业原材料价格水平,使中国工业增长受阻;随着工业物价水平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传导,其作用效果使中国经济面临挑战。 1.原油价格对经济增长影响 作为工业社会的基本燃料与原材料,石油构成了工业成本的重要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伴随着生产成本向消费成本的转移,全社会物价水平就会提高,会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本来就高出其他国家,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使中国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有关资料统计:对于通货膨胀与石油价格之间的关系,相关机构预测,石油价格上涨10%的第一年,将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20个基准点,两年上升28个基准点。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CPI(消费物价指数)的弹性约为0.06,每桶石油价格上涨10美元,中国CPI增加0.6个百分点。只考虑油价因素,石油价格从30美元涨至60美元,CPI将上涨1.8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额约相当于GDP的1.5%,同时,中国当前的经常项目顺差相当于GDP的1.1%。如果石油贸易量不变,当国际原油价格仍保持每桶50美元的水平,那么,中国总体的交易损失约相当于GDP的3%。数据计算显示,50美元的原油价格仅使中国GDP增长率下降0.3个百分点。但如果涨至60美元一桶,则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GDP的冲击将更加明显——GDP增长率将下降1.2%。 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将打破中国原有的贸易平衡。2004年,中国为石油价格上涨多支付了200亿美元,而当年的贸易顺差总额为320亿美元,如果不考虑为高价石油所支付的更多外汇,2004年的贸易顺差能够达到520亿美元。总之,在世界经济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可能使中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2.中国石油行业业绩与油价关联度 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石油企业的业绩表现出与油价更大的相关性,中国石油企业在开采成本、油气储量和运营效率等方面却表现出较弱的竞争力。中国石油集团目前需要面对的不应仅是高油价带来的丰厚利润,而要进一步提高“勘探—采油—炼油—销售”环节的管理绩效,参照跨国企业标准提升管理效率。 2004年以来,“中石油”和“中海油”等中国石油巨头在油价飙升的背景下净资产收益率、股息率平均水平比国际同行明显高出很多。但是同时可见,跨国石油企业在整合产业链、规避风险、平稳利润等方面显示了相当的成熟度,壳牌、埃克森-美孚和英国石油(BP)等公司不论在油价上涨和下跌过程中,利润水平和股价都显得较为平稳,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不大,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性。相比而言,“中石油”和“中海油”利润、业绩与价格呈现的相关性远大于壳牌、埃克森-美孚和英国石油,油价的单边上扬将其轻易地推上了全球股市“利润”的高点。这种与油价直接关联的业绩值得思考。 3.中国石油企业的比较劣势 中国石油开采企业的竞争优势应该取决于两个因素:开采成本的高低;油气资源储量的大小。中国的石油开采成本为12~17美元/桶,显然高出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长期倚重的沙特阿拉伯采油成本只有2美元/桶。以“中石油”为例,在2004年的原油作业产量中,80%来自国内,因此从加权意义上说,“中石油”要承担相当高的开采成本。当前高油价带来的高利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这种弱势,但是一旦油价下跌,利润大幅度缩水在所难免。 而中国石油企业在储量方面,从总量上看,国内新增探明储量平稳增长,但是海外新增可采储量很不稳定;从结构上看,国内石油主产区——松辽平原和渤海湾地区的油田开始进入稳产后期,已出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高采油速度等问题,即将进入减产阶段。待开发的其他东部油田资源多分布在地质复杂地带,而西部地区虽潜力巨大,但埋藏深(稠油埋藏深度大于3500米的超过50%),勘探难度大。因此,虽然国内石油资源储量大,但是质量不高,难开采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在海外项目中,优质油田多掌握在欧美手中,中国不得不购买开采难度较大、质量较差的资源。此外,中国一半石油进口来自中东,而中东石油含硫量较高,也抬高了炼油厂的环境治理成本。 从经营层面上看,“中石油”、“中海油”的效率和质量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也较大。以“中石油”为例,虽然其总资产回报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平均水平只有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的1/3。而人均创利水平则更低,仅是埃克森-美孚、壳牌的1/32,英国石油的1/19,显示较低的资产运用能力。近年来,中国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调整未能及时跟上,民间资本未能介入,是制约石油产业组织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下游,“中石油”、“中石化”两个巨无霸企业垄断南北石油市场,造成市场竞争机制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因此,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对中国石油企业的直接考验是竞争后劲严重不足。 4.中国经济的资源约束:石油 近年来,中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3年中国净进口石油9700多万吨,对外依存度达37%。由于国际局势不确定因素增加,产油区局势动荡,加之中国石油进口来源、渠道单一,而中国原油储存设施严重不足,2002年全国原油储罐库容合计为3800多万吨,均是企业生产和经营性周转库容,理论储存能力不足30天。2004年中国净进口石油1.2亿吨,对外依存度达40%。中国石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比周边国家和地区及世界主要国家均低,人均用油更低,但与主要国家石油自给率比,中国自给率并不算高。 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自给量将不及消费量的一半,石油缺口将超过2亿吨。因此,中国应同时加强国内外两条战线的工作力度。为应对石油资源缺口,中国应逐步打造一个全新的能源战略规划,包括鄂尔多斯能源基地、中国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国外合作的石油管道建设、进入国外原油市场开发等。 中国石油生产及进口预测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国要抓紧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搞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和节约使用,保障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能源问题。石油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战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前中国油气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油气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抓紧制定和实施油气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有关国家战略的意见开始实施。专家们提出按照国际能源机构制定的标准,当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需求量7%的时候,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线。目前20多个IEA成员国总储备量超过40亿桶原油,相当于114天的进口量。按照国际惯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远期目标是90天的进口量。与此相比,中国石油战略储备远远不足,建议尽快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国家有关部门马上行动,着手拟定石油战略的相关法规以及一些管理办法,并确定在大连、黄岛、镇海、舟山建立四大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这些基地陆续建成后,将相当于中国30天的进口量。 (三)中国国计民生的能源——电力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能源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与其他国家联合电网,中国电力产品是不可贸易的,因此电力行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电力行业发展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方面,也就是电力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电量从1978年的2566亿千瓦时上升到2004年的21870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了8.5倍。与2003年度比,增速回落了0.4个百分点,但增长仍高达14.8%,其中,水电发电量为32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6%;火电发电量180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核电发电量稳步增长,全年发电量为5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1%。电力装机容量从1978年的5712万千瓦时上升到2004年的4.4亿千瓦时,增长了7.7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工业不断跨上新的台阶。1996年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2004年中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从发电量到电力装机容量可以看出中国电力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从电力行业的生产效率分析,与发达国家比,中国电力行业的生产效率是比较低的,从纵向发展角度看,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从1980~2003年下降了15%。贵州电网统调火电机组在1994~2004年间,平均供电耗煤已由每千瓦时459克降低到371克,降幅达20%。 改革开放以后,外资看好中国的电力工业,纷纷要求来华投资建厂。当时国内电力投资不足,国家曾给予外资进入发电领域的优惠政策,即保电量、保电价、保回报,外商投资电力的比重逐步增加。据统计,1990年外资占中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12.2%,1997年达到14.5%;1997年中国电力出现暂时性的供大于求,电力需求增长率下降,外资投资电力的比例逐年下降,1998年下降为14.3%,1999年下降为12%,2000年为9.9%,2001年为8.9%;从2002年开始中国又出现了缺电,电力建设的速度开始加快,应当说电力形势大好,但是这几年外资投资电力的比例却急剧下滑,2004年已下降到5%,2005年初开始又有一批外资电力公司撤离中国电力。外资退出中国电力主要在于优惠政策取消及中国电力市场风险增强。中国加入WTO后,对于外资和内资办电应当平等对待,外资看到今后中国电力竞争性市场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撤离中国电力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举动。 中国电力消费始终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04年,全国用电量达到21735亿千瓦时,比2003年同期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为6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第二产业用电量为162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第三产业用电量为24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为24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 2005年上半年全国发电量累计达11286.32亿千瓦时,比2004年同期增长13.2%。其中,水电发电量为398.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8%;火电发电量为9406.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核电发电量为259.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 2005~2006年,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电力需求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但幅度可能低于2004年。根据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电力需求状况的分析,预计2006年全国用电量将达到24050亿~24500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6%~8%。 总之,电力产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向好,行业整体的增长速度减慢,意味着其向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未曾涉足此领域的资本来说,近期国家对电力各细分产业的控制都有所松动,是进入的最佳良机。 中国电力市场容量是巨大的,但同时应该有序发展,优化结构,不能盲目投资。当然提高电力竞争力须进一步加大电力工业改革力度:打破垄断,提高竞争,降低电价,改进服务是必然的选择。提高电力行业门槛与发展电力行业并不矛盾。因此在电力工业发展的良好形势下,要优化电力企业结构,优化电力行业结构,提高行业竞争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2022017721号-1  |  京B2-2022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