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屹立的烟囱,冲天而起的青烟……这些景象曾长期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与我市正着力打造的“生态城市”形象格格不入。令人欣慰的是,我市“蓝天工程”又将迈出关键一步,常州环保部门近日宣布,今年12月31日之前,在中心城区7.3平方公里范围内完成“禁燃区”建设第一阶段工作,让市中心彻底告别“大烟囱”。
这7.3平方公里北至关河路,西到怀德路、劳动西路,南至劳动中路、劳动东路,东到五角场南路。在此区域内,所有燃煤锅炉必须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
半数“大烟囱”已截断“烟龙”
“事实上,禁燃区建设从2004年就已展开,目前首阶段任务差不多完成了一半。”市环保局副局长周忠华心中显然有本“账”。
据周忠华介绍,5年前国务院批准全国113个城市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常州就是其中之一。按照规定,这113个城市可在辖区内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区域。而监测数据也显示,常州中心城区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酸雨频率高达66%。于是常州“禁燃区”建设应运而生。
在这一工作中,燃煤锅炉由于能耗高、污染大而成为了取缔的重点。7.3平方公里主城区内,原有59家企业的89台锅炉,他们每年向空中排放二氧化硫2440吨,不停“祸害”蓝天白云、频繁制造酸雨。
“禁燃区”建设两年来,经过环保等部门的大力宣传,59家企业中的大多数积极承担起了自身社会责任。到目前为止,已有44台锅炉完成了清洁能源改造或拆除,斩断了漫天飘散的“烟龙”。
能源改造让企业感觉“赚了”
原本烧煤一年要花160万元,现在用电一年只需60万元;原先6个锅炉工一天三班倒还喊吃不消,现在一个兼职人员都感到“游刃有余”;原先要专门设置煤场、渣场;现在场地调整出来建了质监站……谈及企业的清洁能源改造之路,常林集团副总高智敏直呼“有百利而无一害。”
常林职工原先的生活用水全赖燃煤锅炉。厂里为此特地设置了2台40吨锅炉,还配备了6个锅炉工,辟出了1000平米煤、渣场,可谓费钱、费力、费地。但最重要的是,两台锅炉每年还要向大气中排放12吨二氧化硫。
2004年,常林为配合ISO14000认证进行了清洁能源改造,也由此改进了一个“新天地”。企业斥资172万元安装了两台250千瓦的电蓄热锅炉。由于有蓄热功能,锅炉只需在晚间利用谷电运作;由于不需要铲煤添煤,锅炉只需要一个工人“捎带手”地管理一下;由于不用煤也不产渣,原先的煤场也就毫无用处……这样一来,新锅炉不仅每年可节省100万元,而且还与污染绝缘。
“别看清洁能源改造需要一定投入,但改造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企业还是要会算长远账。”常林的“长远账”令很多后来者都感到钦佩。
做得早做得好还有奖励
7.3平方公里禁燃区中,目前还有29家企业的45台锅炉尚未完成改造。“大限”之前它们能否及时退出历史舞台?“禁燃区”的建设会不会因为它们而遭遇瓶颈?对此,市环保局污控处处长祝正庆给出了答案“‘禁燃区’建设势在必行,针对相关企业我们还制定了专门的奖惩措施。”
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去年市政府下发通知,明确了对高污染燃料设施进行改造的单位予以奖励。在此次配合“禁燃区”建设的高污染燃料设施限期治理中,市环保局拟从环保专项资金中拨款175万元用于锅炉改造的奖励。但是祝正庆也强调,奖励不搞平均主义,做得又快又好的企业才能受奖,落后者则可能会遭受经济处罚。
同时,对于逾期不完成改造的企业,环保主管部门还将责令拆除或者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来源: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