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格战到全行业大面积亏损、国际贸易壁垒高筑,中国光伏与储能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11月18日,成都,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正式发布《“破除内卷式竞争 筑牢全球能源安全基石”的成都宣言》。
30余家高校科研究所、50余家光储龙头企业、100余家全球行业媒体,与2025第八届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组委会一道,联合发出了以上倡议。这既是当下“内卷式”竞争环境下,出台的“中国方案”,宣言背后蕴含的危与机也并存。
01
内部与外部危机并存
《成都宣言》开篇直指行业核心痛点。阶段性供需错配引发的“内卷式”竞争已导致全行业盈利水平急剧下滑,众多企业陷入亏损困境。
行业内部,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愈演愈烈。产能的快速扩张远超市场需求增长,企业为争夺有限订单不惜突破成本底线。这种无序的价格战不仅侵蚀企业利润空间,更危及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
外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全球贸易壁垒持续加高,一些国家相继出台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限制措施。作为全球光伏制造大国,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复杂局面。
02
“内卷式”竞争绝非市场常态
面对严峻形势,《成都宣言》指明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清晰路径。
摒弃“拼价格”的零和博弈成为行业共识。宣言深刻指出,“内卷式”竞争绝非市场常态,而是突破竞争底线、扰乱市场秩序的短视行为。全行业需要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技术创新被确立为突破困局的核心动力。宣言呼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护城河”。这意味着产业竞争将从根本上改变逻辑,从价格血战转向技术比拼。
产业链协同成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宣言提出建立公平交易机制,保障各环节合理利益回报。这有助于避免以往“上游赚、下游亏”的畸形局面,构建更加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03
光储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在光伏产业寻求突破的同时,储能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希望。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超过1亿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30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稳居世界第一。
光储协同已成为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储能系统能够在光照充足时储存电能,在需求高峰时释放电力,有效解决光伏发电的间歇性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这一趋势在全球市场同样明显。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达163吉瓦时,同比增长246%。在印度、东欧等新兴市场,储能需求呈现数倍增长。
04
全球光伏的“中国方案”
高质量出海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宣言提出依托全产业链生态,形成“中国方案”的全球竞争力。这意味着企业将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转向技术、标准和服务的一体化输出。
政策层面同步释放积极信号。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新能源从“单兵作战”向集成融合发展转变。
这一转变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在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光储产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 “能源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的战略目标。
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开启,光伏企业不再沉迷于产能扩张,储能企业加速技术创新,整个行业正从“拼价格”转向 “拼创新、拼质量、拼服务”。
正如“宣言”里说的那样,“我们坚信,在政府、协会、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光储行业定能走出“内卷式”竞争的困境;中国光储产业必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加磅礴的力量。”
暖东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处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